3步驟
3 步驟方法與防護措施
什麼是防護措施?
依照達成降低風險之目的所設計的措施。防護措施可分成兩大組:由設計人員實施的防護措施,以及由使用者實施的防護措施。
什麼是 3 步驟方法?
這三種方法由設計人員實施,分類如下:
- 1.本質安全設計措施
- 2.安全防護與補充性防護措施
- 3.資訊使用
這三種措施的優先順序為 1、2、3。換句話說,建議您根據以下的 3 步驟方法與防護措施程序來實施措施。
- 防護措施,源自 ISO 12100:2010
- 定義如下:用於達成降低風險的措施。
實施者為:
- 設計人員(本質安全設計、安全防護與補充性防護措施、資訊使用)和 / 或
- 使用者(組織:安全工作程序、監督、工作許可系統;提供與使用附加安全防護;使用個人防護設備;培訓)
- 補充性防護措施,源自 ISO 12100:2010
- 此類防護措施既非本質安全設計措施,也非安全防護(採用防衛裝置和 / 或防護裝置),亦非資訊使用措施,必須視機器預定用途和可合理預見之誤用的需求實施。
- 本質安全設計措施,源自 ISO 12100:2010
- 定義如下:
此防護措施透過改變機器設計或操作特性,而不採用防衛或防護裝置,藉此去除危險或降低與危險相關的風險
- 資訊使用,源自 ISO 12100:2010
- 定義如下:
此防護措施包括可單獨或組合使用的通訊連結(如原文、文字、標誌、訊號、符號、圖表等),用於向使用者傳遞資訊。
- 安全防護,源自 ISO 12100:2010
- 定義如下:
此防護措施使用安全裝置,避免因某些無法合理去除的危險或是安全設計措施不足所產生的風險導致人員受傷
- 殘餘風險,源自 ISO 12100:2010
- 這是在實施防護措施後剩餘的風險。 ISO 12100:2010 區別 1) 設計人員實施防護措施後的殘餘風險, 2) 實施所有防護措施後剩餘的殘餘風險。
- 安全確認系統
-
- 只有在安全確認無虞後,上述系統才會允許機器開始運作。此方法能建構明確的安全性。準確來說,就是只有當系統檢測到在機器運作的範圍內沒有使用者時,才會允許機器啟動並運作。
3 步驟方法與防護措施實施範例
讓我們根據風險評估流程圖,以及 3 步驟方法與防護措施,逐一檢查防護措施的每個步驟。
第 1 個步驟是本質安全設計措施,這是去除危險的唯一方法,也是降低風險最有效的方法。
下一個措施是實施安全防護。當本質安全設計措施無法充分降低風險時,就需要此措施。安全防護通常分成兩組。透過隔離與停止的方式進行安全防護。前者最常採用防護裝置(防護柵)。後者則是採用光柵或雷射掃描器作為一種方法。 補充性防護措施(例如緊急停止開關)與本質安全設計措施、安全防護和資訊使用等措施不同,但由於機器預定用途及可合理預見之誤用所帶來的風險,所以此措施是必要的。在 3 步驟方法中,您可在步驟 2 中找到上述措施與安全防護。緊急停止裝置就是補充性防護措施的例子之一。
最後一個步驟是提供資訊使用。這是最後一個方法,也是當上述本質安全設計措施、安全防護與補充性防護措施無法去除或降低風險時,所必須採取的方法。
- 機械的預定用途
- 根據使用指示中提供的資訊使用此機械。
例如包括依照使用手冊或型錄使用機械的方式(依設計人員預定方式使用機器)。
- 可合理預測的誤用
- 這是指未按照設計人員預定方式使用機械,以及指容易預見的人類行為所引發的誤用。
[範例 1] 使用機器時停用門禁開關並打開門,以改善生產節拍時間。
[範例 2] 機器運轉時手插入驅動零件中,試圖取下某個部件。
- 緊急停止
- 此緊急動作會停止程序或停止操作有危險狀況的機器。ISO 13850 定義下列兩點。
- 它必須避免造成(或減少現有的)人身危險,以及對機械或正在進行工作的損害。
- 它必須由單人操作啟動。